2017年中国干细胞第七届年会 :推动干细胞治疗的关键技术

浏览量:1341日期:2023-04-14 06:09:01

   7月8日-10日,我国干细胞研究领域规模最高的学术会议——中国干细胞第七届年会“干细胞研究与转化——破冰之旅”在塞上凤城银川举行,本届年会由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干细胞生物学分会主办,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承办,来自全国各地干细胞研究领域的800余名研究人员参加会议。现场可谓是大咖云集,不仅有国内干细胞领域顶尖科学家、临床专家、政策制定者及产业界人士作主题报告,也有国际干细胞和再生医学领域的大牛应邀出席,还有行业领先的企业前来布展宣传,中科富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华生因子。


 

         会现场共设置了6个涵盖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前沿领域的分会场,共同探讨中国干细胞研究的发展与未来。小编也因工作原因有幸旁听了其中的一场精彩报告Engineering Technologies for Stem Cell Applications ,由再生医学领域的著名华人科学家,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文学军教授主讲。会上座无虚席,门口被围的水泄不通,站满了像小编一样过来旁听学习的人,会上文教授不仅对干细胞技术研发成果进行形象生动的讲解,还在会后与参会的老师学生们亲切的互动,为他们答疑解惑。
 


 

   众所周知,干细胞具备再生各种组织、器官的潜能,是再生医学研究的核心焦点,其医疗应用方向包括白血病以及各种实体肿瘤的细胞治疗、组织再生与修复、器官再生与移植、生殖医学、美容医学与抗衰老等,前景不可估量。用干细胞(或其他细胞)治疗疾病前,一般需要先在体外对其进行培养,开展各种前期研究与处理,比如数量扩增、分化诱导(干细胞)、基因功能化重组等等。干细胞体外培养需要专门的培养系统,包括培养基质、培养液、各种特异性的营养因子和转染试剂等。目前市面上的干细胞培养试剂中的活性成分多为生物源性,不是直接取自生物体的细胞、血清,就是生物提取物。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均有不可预知成分残留的可能性。这些不可预知的成分,包括可以导致克雅氏病(疯牛病)的朊病毒,外源基因、外源细胞蛋白残留、微生物内毒素等。这些含未知生物成分的生物源培养系统将给干细胞的临床应用带来病毒感染、基因污染、细胞融合、免疫排斥反应等多种巨大的潜在风险。文教授的报告重点讨论了克服上述问题的四个方面的进展,一是能够分别与不同亚型整合素(integrin)结合的多肽阵列。近几十年来,研究表明细胞外基质(ECM)对干细胞的贴附、成活、增殖、迁徙、分化和功能等都非常重要。为了更好的研究和调控干细胞的行为,他们的科研团队开发了能分别和脊椎动物和人所有种类的整合素(共16种)结合的细胞外基质多肽阵列。二是纯人工合成、不含任何生物源成分的干细胞培养系统。用人工合成的活性多肽替代了目前的细胞培养系统中用到的所有生物活性蛋白成分,且实现了比这些生物活性蛋白更好的培养效果。突破了目前所有市售细胞培养试剂耗材材料来源(生物源)的局限,实现了细胞培养试剂从“生物提取”到“人工合成”的质的飞跃。三是三维干细胞培养和分化系统。传统二维干细胞培养和分化的技术有很多阻碍其临床应用的问题,如传代和移植时的失巢凋亡,非生理的两维生长,有限的生长面积等。将干细胞在三维悬浮系统培养可以解决上面的问题实现大规模生理性增殖和并效避免失巢凋亡,该技术对于干细胞的临床转化至关重要,可以大大提高干细胞移植的成功率。四是无毒高效的干细胞基因改性和基因治疗的纳米系统。该系统由可降解的全合成高分子纳米颗粒组成,安全高效,且可以在同一批细胞上多次无毒性的转染。文教授的报道一下子吸引住了参会人员的眼球,他们纷纷表示,如果文教授的科技成果能够商品化,将很好的解决他们目前实验的瓶颈,干细胞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也将迈出巨大的一步。

   近十年来,中国和美国引领着世界干细胞的研究,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关键的成果,目前已经到了从基础研究转化到临床治疗的关键时刻。文教授的科研成果无疑是干细胞治疗成为现实的强力助推器,未来干细胞研究转入到临床以后,一定能够解决现在无法治愈的很多疾病,干细胞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必将引起医学界一场彻底性的革命。目前科学家们已经尝试运用干细胞在神经系统损伤、子宫内膜修复、糖尿病治疗等疾病的治疗上开展临床试验,预计在未来五至十年内,普通民众就可以享受到用干细胞的技术治愈某些疾病。